明確了人生目的,一切就都有了意義
明確了人生目的,一切就都有了意義
明確了人生目的,學習、工作、保持健康⋯⋯一切行為就都有了意義,因而會從內心感受到生活的充實。即使因為疾病而痛苦,即使因為人際關係問題而沮喪,即使因為競爭失敗而苦惱,也會產生活下去的動力:為了達到人生目的,一定要克服這些困難!
尼采在《道德系譜學》中說,如果明確了人生目的,「人就希望苦惱,甚至會主動地尋求痛苦*。」只要方向正確,跑得越快,就能越早到達目的地,所以任何付出都不會是徒勞無益的。如果是為了實現人生目的,無論花多少時間、體力、金錢,都將百分之百地發揮作用,不會白白浪費掉。
人生總是不停地經歷痛苦,但是對於知道為什麼活著的人來說,所有的辛苦終將必有回報。有人說人生美好,也有人說人生空虛,這種差異究竟源於何處?歸根究柢,就在於是否明確了真正的人生目的。
人生的大原則:活著=好事
為了營救一個遇難者,甚至會出動一支救援隊。這是因為人的生命重於一切的緣故。如果否定了「活著本身是好事」這個大前提,那麼以延緩生命為目的的醫學,以及政治、經濟、科學、藝術、倫理、法律等等,所有的一切都會分崩離析。因為它們所追求的目標就是「如何讓人們活得更長久、更舒適」。
解決因裁員、看護病人造成的不安心理,使大家能夠安心生活,這是政治、經濟的功能。科學技術的發展則使生活變得更加輕鬆方便—以前洗衣服都使用洗衣板,彎腰搓洗,使勁擰乾,簡直就是一種耗費體力的勞動;如今卻只要按一下洗衣機的開關。倫理和法律可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摩擦糾紛,使大家能夠友好相處;而藝術和體育則是使每天忙於工作、身心疲憊的人們變得精力充沛。
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使我們快樂地度過痛苦的人生。所謂對人類的貢獻,其實也並沒有超出這些「生活方式」的範疇。
延續生命,是為了得到幸福
在醫療領域,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為延緩生命而努力奮鬥。進行日本首例腦死移植手術時,三所大學的醫生集中會診,使用直升機和飛機空運冰存的人體器官。尤其是心臟,必須在四個小時之內移植進體內,完全是分秒必爭的戰鬥。從斷定腦死到手術後的護理,據說費用高達數百萬元。
然而,如此努力延緩必將消逝的生命,又是為了什麼呢?一個男性患者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,他在回答記者「今後想做什麼」的問題時說道:「想喝啤酒,看棒球比賽。」還有一位患者,在許多人的善意資助下,到美國進行移植手術,獲得成功。但他回國後卻遊手好閒,整天沉迷於賭博,這讓大家十分失望,有的捐助者憤怒地說:「捐錢給這種人,簡直就像傻瓜!」
生命得以延緩原本是一件好事,為什麼卻感到心中無法釋然,這不正是因為延緩生命的目的模糊不清的緣故嗎?人們往往只是關心器官提供者是否自願、如何保護隱私、判斷腦死的標準等這些次要問題,對「移植器官也要活下去的目的是什麼」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卻似乎漠不關心。
頑強地與病魔進行鬥爭,忍受種種痛苦活下去,其目的不是為了活著本身,而是為了獲得幸福。「要不是那次治療使自己活下來,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。」只有感受到這種生命的喜悅,醫學才能體現出真正的價值。
人們只是一味高喊「好好活著」「努力活下去」這些口號,卻誰也不去思考、研究、談論「再痛苦也要堅持活下去」的理由。
人世間還有比這更難以理解的事情嗎?
摘錄自<人,爲何而生,爲何而活>高森顯撤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