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臨末之御書~二種廻向【1】
「湧來復去湧來復去」—— 大悲心的體現
七百五十年前,親鸞聖人臨終時留下的話語流傳至今,被稱為《御臨末之御書》。
「我雖壽命將盡,要還歸安養淨土,卻如同和歌灣片男浪海岸的波浪,湧來復去﹑湧來復去。一人在歡喜,應知是兩人,兩人在歡喜,應知是三人。那一人就是我親鸞。」
《御臨末之御書》
「我雖壽命將盡……」
在九十歲去世之時,聖人說道,親鸞我的今生就要終結了。而「壽命將盡」的,不僅是親鸞聖人一個人。全人類七十億人都會有「壽命將盡」的時候。即使沒有遇到火災或是海嘯,也會迎來在這個世上的最後時刻。而且,那或許就在今晚。
人們為不知是否會發生的火災或是老後生活而擔心,也會為此準備。但是卻沒有人為最確鑿的未來——死後會怎樣而擔心憂慮。
「世間女子與花同
出嫁時節花最盛
生兒育女花枯萎
終成婆婆花凋零」
就像襌僧一休在詩裡所說,所有的人最終都會凋零逝去。因為死,是所有人百分之百確定無疑的未來,沒有一個人與死亡無關。
那麼,死後的去處,是否清楚呢?
死後燒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嗎?還是能夠去天堂那樣的地方?仔細認真地思考一下,會知道自己對此一無所知。
因為不知道來世會怎樣,所以現在就生活在不安之中。
這在佛教中被稱為生死一大事,也叫做後生一大事。這成為所有人的重壓。德川家康晚年述懷說,「即使得到了天下也沒能放下重擔」。他之所以會說這樣的話,是因為雖然他本人沒有意識到,但其實也是為後生一大事這個重壓而痛苦。
資本主義,社會主義,共產主義,無論政治形態有怎樣的變化,無論科學有多麼突飛猛進的發展,人們都感覺不到「生而為人真好」這樣的生命的歡喜,其原因就是這個重壓始終存在。全人類痛苦的根本原因,就在於這後生的一大事。
但是親鸞聖人卻明確宣稱,自己「死後會回歸安養淨土」。
所謂安養淨土,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。所以聖人是在說,「我會去彌陀的淨土」,聖人的後生已經明確無疑。這被稱為「往生一定」。
在日本,說到往生這個詞時,都認為是指某個人去世或是遇到什麼困難。這是非常大的誤解。「往」是指去往極樂淨土,「生」是指生而為佛,所以「往生」即是「去往極樂淨土生而為佛」的意思。因為去往極樂淨土立刻就能夠成佛,所以又被稱為「往生即成佛」。
所謂「一定」是指清楚明白,而反之,就是「不定」。
如果被阿彌陀佛所拯救,就會清楚得知自己無論什麼時候死去都能去往彌陀的淨土生為佛,所以叫做「往生一定」。
就像《領解文》中所說,「於歸命之一念,知往生一定,御助治定」,成為往生一定之身,是在被彌陀拯救的「平生的一念」之時。
大家今天來到這裡,就是為了得到彌陀的一念之拯救。
所謂一念,是指比一秒還要短暫的時間,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到。彌陀的拯救,既不是循序漸進的拯救,也不是如感冒痊癒一樣,在不知不覺之間得救。而是於一念清楚地得救。
為什麼彌陀的拯救是一念呢?因為如果拯救需要花三分鐘的時間,就救不了生命只剩下一分鐘的人。即使是生命只剩下一秒鐘的人,即使是生命現在就要終結的,處於最惡劣情況的人,彌陀也能夠於一念將其拯救為「往生一定之身」。
親鸞聖人在二十九歲時成為「往生一定」之身,其後六十一年間,他都是以「恩德讚」之心,全力投入到拯救眾生的活動中。無論是食肉娶妻,還是三大諍論、救度弁圓,全都是為了報謝如來大悲之洪恩與師主知識之大恩的報恩之行。
聖人在臨終時說:「我即將去往極樂淨土。」
那麼,大家認為聖人現在是在什麼地方呢?是不是認為聖人在世時那麼辛苦,現在大概是在極樂淨土泡著八功德水的溫泉,吃著百味的美食佳餚,悠閒自在地紓解著在娑婆世界時的疲累呢?
絕非如此。親鸞聖人不在極樂淨土。自聖人去世後的七百五十年間,聖人在極樂淨土沒有逗留過一晝夜、一分鐘。
「如同和歌灣片男浪海岸的波浪,湧來復去﹑湧來復去。」
聖人說,如同那奔湧復回的波濤一樣,我馬上就會返回來。只要這娑婆世界中還有苦惱的人存在,我就不可能在極樂世界停留。像那無窮無盡的波濤一樣,親鸞我會在娑婆與淨土之間無限地往返,不停地進行拯救眾生的活動。
聖人告訴我們:彌陀的淨土也被稱為無量光明土,得遇彌陀的拯救,未來就會是無限光明的無量光明土,所以從現在開始就會感受到「生而為人真好」的大滿足,得到絕對的幸福。
所以直到所有的人都被彌陀所拯救,得到絕對的幸福為止,親鸞我絕不可能休息。
「一人在歡喜,應知是兩人,兩人在歡喜,應知是三人。那一人就是我親鸞。」
聖人說,當我們歡喜的時候,他會在我們身邊,那麼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了。無論是歡笑還是悲傷,或是瀕臨絕境之時,聖人都會在我們身旁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
聽到上述這段話,我們會覺得,親鸞聖人真了不起,再沒有人像聖人這樣無休止地投入到拯救眾生的活動中了。難怪聖人被稱為「世界之光」!大概誰都會這樣想吧。
但是聖人卻又說過這樣令人震驚的話語:
「雖歸淨土真宗 難有真實之心
我身虛假不實 更無清淨之心」
《悲歎述懷和讚》
親鸞聖人所說的「淨土真宗」,指的是真實的佛教,阿彌陀佛的本願。所以「雖歸淨土真宗」,指的是雖然已經被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救的意思。聖人說,雖然我已經被彌陀拯救,卻完全沒有真實之心,也沒有清淨之心。看到那痛苦的人,也絲毫沒有無論如何也要救助他們的心。
「本無小慈小悲身
何談有情利益心」
《悲歎述懷和讚》
在這句話中聖人說,毫無慈悲的親鸞,完全沒有救助他人之心。
大家一定在想:「奇怪?到底哪一個是真的?」
明明在《御臨末之御書》裡說,「只要有苦惱的人存在,我就不由自主地要去救助。即使往生淨土,也會立刻為了救度眾生而回來」,在這裡卻又說「完全沒有救度眾生之心」。
雖然怎麼想都會認為這兩者矛盾,但這正是親鸞聖人教義的殊勝之處。聖人之所以被稱為世界之光,其原因正是在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