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慈悲與小慈悲的三大區別是什麼?

 

分享給好友
LINE
我們有時會聽人說:「那個人真是大慈大悲啊」或是「沒想到他那個人一點慈悲心腸都沒有」。那麼「慈悲」是什麼意思呢?
A 佛教是慈悲的教義。慈悲,是指「慈心」和「悲心」,親鸞聖人非常尊敬的一位中國的高僧曇鸞大師對慈悲的教導是:「拔苦曰『慈』,與樂曰『悲』」

比如說,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生病而痛苦,父母就會坐立不安,哪怕是三更半夜也會送孩子去醫院。想要去除孩子的痛苦,這是出於父母的「慈」心。

而帶孩子去迪士尼樂園或是去動物園,想讓孩子高興,是出於父母的「悲」心。

所以說「慈」又稱為「拔苦」(想要拔除痛苦)的心,而「悲」又叫做「與樂」(想要給於快樂)的心。

我們人的慈悲,被稱作「小慈悲」。這與阿彌陀佛的「大慈悲」相比,存在著三個大的區別。

區別之一是,我們有希望別人得到幸福這樣的慈悲之心,但是我們所希望的對像往往僅限於妻子、丈夫、父母、孩子、兄弟姐妹,朋友等自己周邊的人。和自己無緣的人,我們不會對其產生同樣的慈悲心的吧。而阿彌陀佛的大慈悲,卻毫無差別地傾注於所有的人。

第二個區別是,人的慈悲是無法持續的。人世間,沒有比母親失去了自己孩子的悲傷更深更痛的了,然而即使這樣,也不會幾十年當中,每天都痛不欲生吧。悲傷的程度會逐漸減輕,因為人的心,是會變化的。但是,彌陀的大慈悲,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。

第三個區別是,人的慈悲是盲目的。出於想要使對方幸福而為對方所做的事情,結果卻往往會使對方遭到不幸。

由於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的一生,這種父母盲目的愛,就是因為沒有洞察未來的智慧,反而造成了讓自己的孩子痛苦的結果。

必定使人得到絕對的幸福

然而阿彌陀佛的慈悲,卻立足於能夠看透未來的智慧,具有必定會讓對方幸福的力量,所以絕對不會出現想讓別人幸福卻事與願違、適得其反的事情。

阿彌陀佛,以這樣的大慈悲心立下了誓願——無論是誰,只要聽聞,就必定拯救,使其得到絕對的幸福。

這就是有名的「阿彌陀佛的本願」。

直到獲知彌陀本願為真實,獲得絕對的幸福這決勝點為止,讓我們一起在聽聞——這唯一的道路上前進吧。

分享給好友
LINE
好友人數

主題閲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