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永恆的課題與親鸞聖人

 

分享給好友
LINE

物質豐富的社會

人,為什麼活著呢?

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,兩千四百年前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對話集《高爾吉亞篇》中就被論述過。書中主角卡利克勒斯的回答是:任欲望不斷膨脹,然後盡最大可能地努力滿足自己的欲望,這才是人應有的生存方式。

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,難道不正是卡利勒斯的追隨者、信奉者嗎?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,人類開始使用機器大量製造產品。自此,如何隨心所欲地地得到想要的東西、如何高效率地滿足欲望—-人類的智慧和努力就聚焦在這一點上。

尤其是二十世紀,人們相信只要物質豐富就能得到幸福,極力歌頌物質文明的繁榮。同時,人的欲望也急劇膨脹。社會越是富裕,生產的商品越是繁複,消費者就越是想要新型電腦、液晶電視、新款車等等更多的東西。美國的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把這種現象稱為「依賴效應」。

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。現在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和別人通話,連小學生都有手機,令人無法相信曾經還有過没有手錶的時代。微波爐節省了多少做飯的時間;ATM的出現使二十四小時的存取款成為事實;透過網絡銀行,在家就能查詢自己的存摺餘額和進行轉帳匯款。現在還研發出一種醫療用的超微型電腦,從吞入口中到排出體外為止,可以即時顯示出消化器官的內部狀態。

人們的生活的確變得非常方便,但是為什麼依然不能從心裡感受到幸福呢?想要的東西或許可以接連不斷地得到,然而欲壑難填,無論得到什麼,人都無法滿足內心的飢渴。

在日本等許多發達國家,自殺者不斷增加,手段殘忍的犯罪案件也日益頻發。新潟縣發生的監禁少女長達九年的事件,是日本犯罪史上前所未有的惡例。女孩被誘拐時只有九歲,二十八歲的犯人對她拳打腳踢,還使用高壓電流槍執行暴力,而且不許她發出聲音。她只好咬著自己的手臂或毛毯,忍受這種慘無人道的摧殘。

二○○○年,少年犯罪出現迅速增加的趨勢。一個殺死家庭主婦的少年滿不在乎地宣稱:「我就是想體驗一下殺人的感覺。」一個十七歲少年聽到這句話以後,懊悔自己「被他搶先了」,於是劫持一輛公共汽車,殘殺一人,刺傷五人,使乘客長時間陷於極度恐懼中。而被警察逮補後,他還滿不在乎地說:「我做了什麼壞事嗎?」還有一個十五歲的男學生,蓄意殺害同學一家,他手持利刃,闖到同學家裡,釀成三人死亡、三人重傷的慘案。這些案件,聽起來都令人不寒而慄。

宗教的真正使命—-愛因斯坦的呼喚

物質豐富,生活大為改善,但這些並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褔。二十世紀正是證明這個道理的時代。雖然科學取得了長足進步,成為人類史上最強大的手段,卻也被用於前所未的大量屠殺,成為幾乎毀滅人類自身的工具。

愛因斯坦呼籲:「科學用於何處呢?宗教的作用就是指明其目的所在。」他在《我的世界觀》中也這樣寫道:「回答人生意義的是宗教。」二十一世紀被稱為「宗教的世紀」,這正是因為人們期盼著明確揭示人生目的的「真正的宗教」吧。

人生有目的嗎?

「有。所以大家要盡快實現!」

這是親鸞聖人畢生唯一的呼籲。

將人類最重要的問題「人生的目的」明確揭示出來的,正是親鸞聖人。如果知道聖人所闡明的人生目的,就一定會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他的精神產 生共鳴、為之感動,並從中得到生存的勇氣。

摘錄自<人,爲何而生,爲何而活>高森顯撤著

side-book

shoshinge

分享給好友
LINE
好友人數

主題閲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