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佛教是映照出「原原本本的我的樣子的鏡子」

已更新:8月9日


 「為什麼我是這種不乾不脆的個性呢?」

「那個人一直都活得很瀟灑自在。好想要變成那樣的個性」等等,很多人都對自己的

「個性」感到苦惱。

 

說到「個性」,說來話長、一言難盡。根據調查,因為「個性不合」離婚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。

 

「個性」也分為很多種。比如說,「完美主義者」「樂天派」「容易擔心」「獨來獨往」「喜歡新的事物」「配合度高」「沒耐心」「認真踏實」「莽撞」等等。

 

哪一個才是「真正的我」呢?

 

釋迦牟尼佛講說的佛教,被稱為是「法鏡」。也就是說,能夠映照出「原原本本的我的樣子」的鏡子,這樣的教義就是「佛教」。

 

接下來為各位解說,在這面法鏡當中,是怎樣映照出「我的樣子」的呢?

 

「三毒煩惱」了解自己的關鍵在此

 

親鸞聖人教導我們,映照在「法鏡」當中的「真正的我」的樣子,是「煩惱具足的凡夫」。所謂「凡夫」指的是我們人。「煩惱」則是讓我們煩悶苦惱的心,每個人都有一百零八種。所謂「煩惱具足」就是說,「除了煩惱以外什麼都沒有」、「全是由煩惱構成的」。其中最強烈的煩惱,是「貪欲、瞋恚、愚痴」,叫做「三毒煩惱」。要了解「真正的我」,關鍵就在這「煩惱」。

 

貪欲 我們從早到晚都被它牽著鼻子走

 

第一個「貪欲」指的是,心中充滿「想要、想要」的念頭,渴求著想要的東西,這樣的一顆欲望的心。

•想要吃喜歡的東西的食欲

•想要存下最愛的錢的財欲

•想要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的色欲

•滿心想要被稱讚的名譽欲

•想要愛睡多久就睡多久的睡眠欲

 

這五個是最具代表性的欲望,被稱為是「五欲」。

早上鬧鐘響起,就要跟睡眠欲做對抗起床,吃完早餐滿足食欲後,化點妝、整理頭髮,全身上下打扮一番,都是為了名譽欲跟色欲。即使身體疲累,還風雨無阻地去上班,是因為受到財欲驅使。

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天又一天的累積,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為止,可說都是為了「五欲」奔走。

 

「想要、想要」這種不斷追求的欲望之心,是無窮無盡的。

 

同樣的價錢,如果「飲料喝到飽」的話,我們會只喝一杯嗎?去到「烤肉吃到飽」的店家,我們會在規定時間當中,盡可能地多吃一塊肉;去到超市「蔬菜裝到滿」的活動,會把塑膠袋撐大到一個極致,為了多放一顆馬鈴薯而拚盡全力。

 

而「重質不重量」的人,則是會想要「更加稀少、更加高級的東西」。

 

如果是處在為了每天三餐在煩惱的時候,則是會追求「總之先求溫飽、安定的生活」。但是,一旦安定的生活到手,則會開始出現想要「多點享受」的心。雖想要「知足」,但是欲望會無限地膨脹下去。

 

也許會有人說自己「我並沒有那樣汲汲營營地啊」。但是,那樣的心是「不想冒風險」「不想要有壓力」,也屬於欲望的一種。

可說是,沒有人不受到「欲望」的影響

心煩苦惱。

 

 瞋恚 不如意就感到心煩氣躁

 

接下來的「瞋恚」,則是「欲望」受到阻礙時,噴湧而上的「憤怒」的心。

 

事情不如自己的意,就會生起憤恨,大哭大叫,這並非只有嬰兒會如此。

 

「對方不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行動」,由這樣的「憤怒」引起的,就是夫妻吵架。丈夫有丈夫的立場,妻子有妻子的立場。

  

因為疫情,丈夫改為居家上班,太太就必須每天做三餐給先生吃。「本來想中午簡單吃,想要放鬆一下」,這樣的「欲望」受到了阻礙,妻子的煩躁度日漸上升。

 

並且,對於「因為上班都需要繃緊神經,至少假日想要在家放鬆放空」的丈夫,妻子會抱怨「從大白天就在那邊懶懶散散的,至少幫忙做點家事啊」。但一方面,也可以理解丈夫希望妻子體諒自己假日想要休息一下的心情。

 

但如果,一旦觸動了「憤怒」的開關,事情就會變得很嚴重。會變得不管後果,心想「管他三七二十一」,說出不該說的話,做出不該做的事情,等到失去重要的事物以後,才後悔不已。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

驗。

 

愚癡 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,越是自己身邊的人越是會嫉妒

 

「愚癡」,是不明白真理,怨恨他人、嫉妒他人的愚蠢的心。有一句話叫做「嫉賢妒能」,看到比自己更有才華、美貌,更有經濟實力、更受異性歡迎的人,就會產生嫉妒之心。如果對方是自己的朋友、同事、兄弟姐妹等身邊的人的話,就更是如此。 

 

我最好的朋友遇到了真命天子,興奮地把自己的戀愛故事講給我聽。

我心裡一方面祝福她,一方面又覺得「好羨慕,為什麼自己就不能遇到這樣好的男朋友,得到幸福呢?」明明很想坦率地支持她、祝福她的……我討厭這樣的自己。(二十多歲的女性)

  

我從過去就是這樣的性格,無法為他人的成功感到歡喜。

比如說,聽到朋友說:「事業成功了」、「考過了很難的資格考試」等等,表面上我會和朋友一起開心,但是心裡卻會湧出一種像是不甘心,又像是孤獨、不安的感覺。尤其是對於好友、戀人這樣關係親近的人,這樣的感覺就更加強烈。我該怎麼辦才好呢?(三十歲男性) 

 

據說,被稱為世代的十歲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,呈現出「社群媒體疲勞」的現象,其理由最多見的是「看到朋友的發文,會忍不住想做比較」。

 

總是看到令人羨慕的照片,覺得別人過得好充實,就會因為嫉妒而心生疲憊。這種心情確實不難理解。

 

即使覺得「不要和別人比較就好了」,但是因為我們只有相對的智慧,還是會忍不住和他人比較。

 

說到嫉妒,可能有人會想起《源氏物語》裡的故事吧。

光源氏的母親──桐壺更衣,是天皇的一位妃子。她由於身份低微卻備受寵愛,受到了後宮妃嬪們的強烈嫉妒,大家都覺得「為什麼天皇會喜歡那種程度的女子」,而惡意排擠她。桐壺更衣因此心力交瘁,不久就得了重病死去了。

 

嫉妒之心會讓人際關係惡化,令人難以生存,這一點似乎從古至今都沒有什麼改變。

 

親鸞聖人斷言說,這樣的煩惱「到死為止,都既不會減少,也不會消失」。那麼,「煩惱具足」的我們,要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?

 

明確揭示了這個答案的,就是佛教。

 

無論什麼樣的人,都能以帶著煩惱的本來樣子,感受到「生而為人真好」這生命的大歡喜。讓我們認真地聽聞佛法吧。

 

5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